1.可行卵胎生的動物僅有少數種類的魚類、兩生類及爬蟲類。
(1)卵胎生的魚類:花魚將科的大肚魚、擬貓鮫類的啞巴鮫、鯖鮫科的食人鮫、狐鮫科的狐鮫、砂鮫科的陽氏砂鮫、電魚賁科的睡電魚賁。
(2)卵胎生的兩生類:東非蟾。
(3)卵胎生的爬蟲類:歐洲毒蛇、北美小黃蛇、夜蜥。
(4)卵胎生的哺乳類:鴨嘴獸。
2.動物學家認為爬蟲類的卵胎生不同於哺乳類的胎生,因為哺乳類有胎盤使胚胎和母體相連並獲得養分,而爬蟲類的胚胎則無特殊構造和母體相連,胚胎所需的養份全來自卵黃,因此爬蟲類的卵胎生有別於哺乳類的胎生。
3.爬蟲類的生殖方式分成卵生和卵胎生兩種,目前在爬蟲類卵生的定義是指卵被產出後一至數月幼體才孵化者;而卵胎生則是指胚胎在母體發育完全後才被產出者。在剛出生時有些幼體會包覆在薄膜內數天後才出來;有些則在母體內或一離母體即破膜而出並立即能獨立行動及攝食。
4.現生爬蟲類有四個目,其中唯獨有鱗目才有卵胎生的種類。有鱗目約有7l50餘種,其中約有1/5為卵胎生。卵胎生可以減少胚胎被捕食和真菌感染的機會;也讓胚胎在水分和溫度恆定性高的環境中成長。不過若無特殊防衛力,懷孕母體被天敵補殺的機會也大幅提升了。卵胎生顯然是較晚才演化出的生殖方式,當外界環境非常不利於胚胎發育時,卵胎生較會因天擇而被保留下來。水生種類或禦敵能力較強或生殖個數少的種類,也較可能演化出卵胎生的生殖方式。
5.有動物學家發現卵胎生到胎生其實是個連續演變的過程。最初的變化只是延長受精卵留在母體內的時間;接著演變到胚胎利用卵黃發育至要孵化時才離開母體;之後有些種類的卵黃變少以致於胚胎需由母體獲得養分才能發育成幼體;後來甚至有些種類還演化出類似胎盤的構造。此外,若將特定電解質注入某些沒有明顯養分供給構造的母體,很快地就能在胚胎測到此物質,顯示母體能將養份傳給胚胎。
原始網頁:http://210.60.246.140/bio/new_page_465.htm
原始網頁:http://210.60.246.140/bio/new_page_465.htm
圖片: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11050304832
http://wenwen.soso.com/z/q97342712.htm
http://163.20.41.31/~s950289/page4.html
http://wenwen.soso.com/z/q97342712.htm
http://163.20.41.31/~s950289/page4.html
資料收集:士林國小施宇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